1、纹饰(纹样):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
2、一般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隅饰纹样(即角隅纹样)、边饰纹样、散点纹样、连续纹样(包括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
(资料图)
3、 龙是中国人人所皆知的神物,在所有的动物神中,龙最受人们宠爱,最具有生命力。
4、据古代神话传达室说,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娲形象的“蛇身”是龙的原始雏形,中国先祖夏后氏的领袖禹的出世与黄龙相关。
5、因此上古图腾时代,华夏社会先把龙当作神敬奉。
6、至今,世界上仍把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
7、 龙的形象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点:鹿角、牛头、蟒身、鱼鹰爪,口角有须,凳下有珠。
8、它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兴动作雨,能降妖除魔,龙是神灵、权威和尊贵的象征,人们把龙神为神圣、吉祥、喜庆和无所畏惧之物。
9、 龙的图案从古到今经理了无数次演变,开始时期龙的出现近似蛇的形象,后又成兽的面目,有了肢爪可以行走。
10、明代以后龙的形象逐步完善,至尽根据人们的想象已经丰富多彩很完美了。
11、 龙图案在构造特色上区分为:状如行走的行龙;云气环绕的云龙;腾空而起的飞龙;盘成圆形的团龙;头部呈正面的祥龙;头部呈侧面的望龙;头在上尾在下的称升龙;尾在上头在下的为降龙。
12、在形态上区分:有鳞的是蛟龙;有翼的称应龙;有角的是虬龙;无角的是?龙;尚未升天的是蟠龙;好栖水的是晴龙;喜火的是火龙。
13、 人类的祖先虽然受着凶禽猛兽的威胁;但又从它们身上求得食物和衣物。
14、因而给人们带来益处的禽兽,便被人们视为神灵之物,具备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受到人们的崇敬。
15、 人们常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动物之神,以祈求平安、吉祥、幸福。
16、 图腾、岩画、陶瓷品、石雕、画像石、画像砖及其他工艺品,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动物图案艺术遗产。
17、由中华民族创造、发展,综合而逐渐演化的理想化的瑞兽图案,被赋予吉祥的寓意,并被广泛应用于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领域,至今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
18、 瑞兽图中呈现了自商以来青铜器兽面纹饰的凝聚静止的美感。
19、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动物图案的激昂跳跃的动感,表现出动物旺盛的生命力和雄浑气势,这种飞跃跳动富有节奏旋律的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后代的图案艺术。
20、 组合纹样包括万字、方胜、如意头、回纹、水波纹、火纹、云纹、锁纹、曲水纹、古钱纹、密环纹、连环纹、金锭纹、雪花锦绣球纹、龟背纹等,仅供读者翻阅和选用。
21、 古代的肖形印亦称形肖印,生肖印或蜡封、封泥印,其风格古朴雅拙,天然成趣,颇得世人喜爱,现代古代书画金石艺术中,仍然流行肖形印的镌刻。
22、 肖形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至汉渐衰,取材十分广泛,有宫阙、百戏、车马、十二生肖,还有神话人物、祥瑞动物等。
23、 肖形印是古代用蜡或泥封竹简、木犊函的印信,类似今人之火漆印。
24、 压胜钱亦称厌胜钱、押胜钱,大多都有图案花纹。
25、人们俗称“花钱”。
26、在西汉早已有压胜钱,历代官方和民间均有铸造。
27、压胜钱之本意,当指压攘为目的而特制之迷信物,但后来所指范围越来越广,凡不作流通钱币之“非正用品”,诸如辟邪、避兵、开炉、镇库、吉语、祝寿、生肖、八卦、春钱、棋钱、打马、撒帐、镂花、戏作赏赐、凭信、八仙、选仙、庙宇、供养、挂灯、上梁、冥钱、痊钱等等,均称之为压胜钱。
28、其材质多样,形状各异,大小悬殊,用途亦各不相同。
29、压胜钱虽不作流通之用,但因类似钱形,亦被古钱收藏家所青睐。
30、 压胜钱图案内容丰富,涉及历史、地理、风俗民情、宗教、神话、书法、美术、娱乐、工艺等等各个方面。
31、 《古镜图录》中:“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
32、”两汉铜镜在这几个方面的创新是它受到后世重视的重要原因。
33、面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呼唤,汉代的匠师给铜镜纹饰、铭文以更深刻的含义。
34、人们在欣赏汉代铜镜的全新审美趣味时,不能不去探求在它背后广为传播的新思想、新追求。
35、 中国古代铜镜铸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今四千年以前,我们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虽然有着自己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特点,但在上面所凝聚着的中国民族艺术的传统却是浓重的,相互之间继承发展的脉络都有迹可寻。
36、 中国古代铜镜的成就不仅表现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而且反映了我国青铜工艺的水平——涂朱彩绘镜、金银蜡镜、镏金镜、包金镜、彩涂绘嵌琉璃镜、漆背加彩画镜、金银平脱镜、螺细镜、槌金银镜等,把我国的青铜工艺点缀得更加华美壮观,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和铸镜工匠的丰富想象和卓绝创造。
37、铜镜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的神韵却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泯灭,将千秋万代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38、 新石器时期,劳动者创造了彩陶艺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纹样独特,实用美观,艺术之光生生不息。
39、主要纹样有:鱼纹、鹿纹、狗纹、人面纹、花卉纹、网纹、水纹、海贝纹、编织纹、火焰纹及历象日月星纹等。
40、先民们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视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组织运用到各种器皿器物上,形成了庄重大方、自然谐调的装饰花纹,开创了一代风格。
41、 2、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艺术为其魁首。
42、无论是造型多样的食器、酒器、乐器等,还是各种纪念性陈设器皿,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图案。
43、有的还直接借用动物形象作造型,如大象尊、四羊尊等。
44、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蝉纹、玉带纹、重环纹、鳞纹、乳丁纹、窍曲纹、云雷纹、涡纹、冏纹、四瓣花纹及象形文字纹。
45、图案适应铸铜工艺制作要求,多为非常工整的阳纹或阴纹图案。
46、纹样精细,组织严紧,具有神奇感。
47、考古学者称之谓“灿烂的青铜艺术”。
48、 3、战国、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
49、装饰图案的题材更为广泛,较之以前有巨大突破。
50、主要装饰纹样有:怪兽纹、蟠螭纹、虺纹、龙凤纹、各种动物(鹿、马、牛、羊、虎、雁、鱼……)纹及四神纹等。
51、“四神纹”也秒“四灵纹”,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种动物形象作标志。
52、青龙为我国传说中的东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它们标志了四个方向。
53、又标志了四种颜色:青龙—表色;朱雀—赤色;白虎—白色;玄武—黑色。
54、此外,人物纹空前繁多,突出的是汉画象石、画象砖、瓦当,题材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的场面。
55、笔简意繁,以少胜多,为以后各代的装饰开辟了新途径。
56、 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佛教艺术兴旺起来。
57、图案同样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这时期的题材、内容许多都与佛经故事有关。
58、常用的纹样有:忍冬草(即金银花,也称:宝花,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莲花纹(别名“芙蓉”、“鞭蕖”等,取其出污泥而不染和“守—茎—花之节”之意,是美德的象征)、玉鸟纹(玉鸟也称迦陵频迦,吉祥鸟,传说人是玉鸟脱生出来的,故而图案中常有人面兽身之图像)、鹿纹(亦曰“天鹿”、“白鹿”,祥瑞的象征)。
59、人物图案中出现了“飞天”仙人形象,表达了美好的理想,人的力量。
60、 5、隋、唐、五代,处于封建社会中期,对外文化交流增多,工艺美术的门类也空前发展。
61、绝妙的唐三彩、宋瓷、丝绸、金银制品等等上的装饰图案也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
62、唐代纹样丰盛饱满,富丽豪华。
63、宋代纹样秀丽,灵巧。
64、常用的纹样有:卷草纹、宝相花(以莲花和牡丹相结合的图案,采用了完美的理想化的构成方法)、海石榴、花鸟纹、华盖纹、联珠纹、绶带纹、人物纹等。
65、荷花和牡丹花非常之多。
66、此外还有茱萸(中药)纹、柿蒂纹、几何纹等。
67、装饰手法有写实的、夸张变形的,并采用了花中套花,叶中套花,果中套花等理想化的方式,构成巧妙、气韵生动,敷彩绚丽,唐、宋是我国传统图案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68、 6、元、明、清封建社会末期图案,保留了民族特点,吸取了外国工艺之长,花色品种,装饰风格产生了变革。
69、景泰蓝就是当时的新工艺,瓷器、织锦、砖雕、木雕等也较前有了很大进步,装饰题材增加了很多。
70、动物图案常见的有狮子、孔雀、蝙蝠、鹿、鹭鸶、羊、鹤、鹰、锦鸡及神奇的麒麟。
71、花卉果实题材有梅花、荷花、菊花、牡丹花、兰花、牵牛花、竹子、松树、灵芝、桃、石榴、枇杷、梨、杏、葡萄等。
72、相互借用和结合的理想化的手法也更为广泛多变。
73、如禽鸟与花卉组合,昆虫与花卉组合等,强化了装饰情趣。
74、此外,尚有器物形象构成的图案也甚为流行,如:古玩、金石、陶瓷器、钟、鼎、杯、盘、壶、碗、瓶、书画等,具有典雅之风,称为“博古纹”。
75、还有用八种佛教用供器组成的“八吉祥”(也称佛八宝),用道教持物组成的“道八宝”等等。
76、这个时期的图案多为吉祥图案,应用范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
77、日用品、服饰、建筑、商品上处处可见。
78、 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来源大致可分三个部分。
79、其一,来自民间工艺:陶瓷、刺绣、窗花、蓝印花布,蜡染、剪纸、雕刻、编织等,这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发挥创造的,一般比较朴实、粗犷、乡土气息浓郁。
80、其二来自宗教艺术,如宗教传说和神话传说,庙宇、石窟中的壁画、藻井、龛楣、塑像服饰、基座、建筑、雕刻以及各种供器装饰。
81、最典型的敦煌图案,是佛教传统图案的精华部分。
82、它是我国的能工巧匠吸收外来文化所发挥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83、这些图案构图严谨,富于理想。
84、其三是来源于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富豪商贾等所占用的陈设品、日用品、服饰、首饰、建筑……这些工艺品图案是为了满足奢侈者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生活而精心设计的,并没有专门的作坊由专人监督制作的,所以图案非常精细,色彩富丽豪华。
85、除了如前所说的那些传统图案外,相当一部分是福、寿、禄及文人字画、诗歌为题材的装饰图案。
86、多数采用了“米”字格和“九宫”格等格律形式。
87、以上三部分纹样,组成了我国传统图案的主流。
88、 纹饰: 青铜器系: 饕 餮 纹 亦称“兽面纹”。
89、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
90、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
91、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92、”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
93、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94、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95、 龙 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96、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
97、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
98、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99、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100、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101、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
102、”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103、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
104、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105、 爬行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106、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
107、大多作对称排列。
108、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
109、 卷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110、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
111、《仪礼·玉藻》:“龙卷以祭。
112、”郑玄注:“画龙于衣。
113、”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
114、”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
115、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
116、 双体龙纹 亦称“双尾龙纹”。
117、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118、 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
119、盛行于商末周初。
120、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121、 交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122、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
123、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
124、《仪礼·觐礼》:“载龙旗弧韣乃朝。
125、”郑玄注:“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
126、”《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旗。
127、”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
128、”是交龙为龙交缠的图象。
129、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130、 夔 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131、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132、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133、《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
134、”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
135、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
136、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137、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
138、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
139、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140、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141、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142、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143、盛行于春秋战国。
144、 蟠虫离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145、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斜口,卷尾,蟠屈。
146、盛行于春秋战国。
147、 鸟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148、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
149、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150、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
151、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
152、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
153、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154、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
155、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156、 玉器系: 许多古玉器上都会琢上一些花纹,这些花纹称为纹饰,每一种纹饰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和流行的年代,因此古玉器上的纹饰对古玉的断代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各种纹饰使玉雕艺术品显得更加精致华贵,使人爱不释手。
157、以下介绍一些重要的古玉纹饰: 谷纹:形状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其实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春天的盼望。
158、谷纹起源于战国时期,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宋代和清代仅少量制作,但是琢工不如战国和汉代,谷粒排列稀松,不饱满,摸上去不“扎手”,是后仿的可能性较大。
159、 涡纹:是圆形的几何图案,在一个圆面上饰有类似水涡纹线条的纹饰,此纹饰结构与金文中的明字结构完全相同。
160、涡即为光的意思,而光必发自火,古时候记载有“火似圈”,所以涡纹实际上是一团火的形象,它始于商周,盛行干汉代。
161、 兽面纹:兽面纹是兽类动物的头部图案,有牛、羊、虎等多种形象,都以程序化手法构成,它们有首无身,故叫兽面纹。
162、盛行于商周,是图腾的代人类对动物崇拜的遗风,象征威猛、勇敢、公正,叫云雷纹; 云雷纹或称雷云纹,是以连续的回旋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
163、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简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简称为雷纹,雷云纹盛行干商和西周。
164、 蚕纹:垂体屈曲,头圆,两眼隔突出,多用于器物口沿下或足部的装饰,盛行干商代和周代。
165、 螭纹:头部似猫而嘴较方,耳为“几”形下迭耳,或凹且小,或有角,或无角,五宫生动,眼睛较大,眼球凸起且圆,嘴部似凸起或三段式,还有的螭嘴细长而似锥,细身肥腰,尾部为卷丝状或分叉卷向两侧。
166、汉代较为流行,宋代至清代均有制作,但是神韵与汉代相去较远。
167、 勾云纹:勾云纹有两种,一种是阴线碾琢的小勾云纹,另一种是减地凸起的勾云纹,勾云正反相连,排列密实,这两种勾云纹均流行于战国至汉代,宋代以后仿制的勾云纹较大,排列疏散。
168、 柿蒂纹:顾名思义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一样,四瓣或五瓣,这一类纹饰多使用干战国玉器上,在汉代的玉剑首上也常有发现,在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
169、 蒲纹:蒲纹是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类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
170、《说文》解释蒲:“蒲草,可为度也。
171、”后人将这种雕琢排列有序的纹饰称为蒲纹。
172、蒲续流行干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汉代蒲纹分割线较宽,并带有玻璃光,碾法干净利落,后代所仿制的分割线一般较小,且较毛糙,纹饰较小不大气。
173、 山形纹:其形状如“丁”字,两端俏不卷,正反勾连,仅见于汉代。
174、 乳丁纹:乳丁纹在玉器上琢出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圆点,称之为乳丁纹,乳丁纹有可能是由谷纹变化而来的,出现在璧上,通常代表天上的星星,宋代以前较少见到,明代使用较多,多装饰于玉璧和器皿 。
175、 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形状如同凶猛威严的兽面。
176、《左传》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177、”琢于玉器上的饕餮较少,流行于西周至战国之间,多为一凶猛威严之兽面,仅有眼睛、鼻子,而无下巴,其含义可能是戒贪吧。
178、清代乾隆年间有少量的仿制品。
179、 弦纹:弦纹呈上半弧形式下半弧形,凡是两条半弧线构成之图案,通常称之为弦纹,弦纹流行的年代较早,上古三代就有,至宋明期间仍有制作。
180、 蝉纹;为一蝉形,因年代不同变化亦较多。
181、蝉代表着永生和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多用于随葬用的含蝉。
182、也有少量的佩蝉和帽蝉。
183、蝉纹从西周到清代,历代均有制做,但是以汉代为最佳 。
184、 宝相花纹:宝相花不是一般的自然花卉,而是集中了莲花、菊花、牡丹花等花卉的形态特点,综合构成的一种象征吉祥的花纹,它与 佛教的兴盛有很大的关系,在唐宋时期厂为流行。
185、 蔓草纹:蔓生的花草构成活泼饱满的纹饰,带有一种欢乐的色彩,由于它连绵不断的造型特点,人们赋予它连绵不绝的吉祥内涵,蔓为带状谐音“万代”,流行于元代至清代。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安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