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一幅田园美景图映入眼帘,四面青山环抱,清澈的溪流绕寨而过,村民们忙着挂糯禾、晒侗布,吸引各地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昔日的小山村成了网红村。
“这里的农耕文化和生态环境都保护得很好,随手拍一张照片都是大片,这趟可真是值了。”从广西来玩的摄影爱好者张东陵说,打算秋季再来一趟,拍一些金秋丰收的照片回去珍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西江千户苗寨。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供图)
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占里村的村民们把保护生态写进村规民约,并编唱成歌,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传唱,成为村民们热爱传唱的“村歌”。“接下来,我们还将创作更多村规民约原创歌曲,让村规民约在群众中家喻户晓、入心入脑。”占里村党支部书记吴永福说。
在另一头的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也是同样的美景。整个村寨群山环抱,古树参天,清一色的木质吊脚楼掩映在翠竹和古木丛中,纵横交错的石板路串起一栋栋木楼。山、水、田、林、路、宅融为一体,构成高山园林的独特景观。
“这是因为我们祖祖辈辈流传着一个规矩:生一个娃、要栽一棵树,接一个新娘子,就要修一段路。现在村里树木多,步道几乎是青石板,很多都由此而来。因此,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文斗村村民姜秀全说。
在村里,有一块刻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六禁碑”,上面刻着关于树木保护的几条禁令,世代为当地村民所传承,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让这里有山皆绿,无水不清,有“民族环保第一村”之称。
如今,随着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村里发展起乡村旅游,承接游客的吃、住、行和少数民族文化表演,带动发展了1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麻江县乌卡坪蓝莓产业园。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供图)
占里村和文斗村都是黔东南州保护生态环境的缩影。“十三五”以来,黔东南州在造林绿化上做“加法”,在污染排放上做“减法”,“蓝天、碧水、净土、固废、乡村”五场战役稳步推进。
黔东南州如何走出一条深具当地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道路?一方面,黔东南州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抢抓贵州省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利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项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黔东南州早在2014年提出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制定实施了《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2014-2020年》《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黔东南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黔东南州排污权有偿使用实施办法》《黔东南州和美城乡“四大行动”实施方案》《黔东南州“护绿、扩绿、倡绿”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出台了《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系列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这些文件制度既是黔东南州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全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规范和有力武器。
与此同时,黔东南州通过深入开展“护绿、扩绿、倡绿”专项行动,使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一步加强,“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取得积极成效,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优良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黔东南发展的核心优势,“森林之州”“天然氧吧”等赞誉,让黔东南的“天生丽质”早已深入人心,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得到同步提升,不断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取得新进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展现新作为。
接下来,黔东南州将在推进污染防治、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生态示范创建和争资争项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全力实施“护绿、扩绿、倡绿”专项行动,协同推进和美城乡“四大行动”,持续厚植全州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锦绣黔东南。
【亮点】
构建“五个体系” 保持一流水环境质量
构建水环境保护法制体系。持续推进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断夯实法治根基,先后颁布实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㵲阳河流域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月亮山梯田保护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完善生态环保法制体系,为巩固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法制保障。
构建水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成立以州委书记为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以州人民政府州长为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以及以州委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任“双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一体化推进全州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三板溪湖上的渡船。 杨晓海 摄
构建水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坚持把“双十工程”作为推动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的重要抓手,实行全面排查、滚动治理,完成“两江一河”干流共91个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工作,推进精准点源治污。
构建水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全州水环境质量管控机制,制定《黔东南州水环境质量应急管理工作方案》,全州共划分86个水污染控制单元和206个涉水污染源,实行清单化管理、精细化管控,充分运用“贵州省水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系统”“黔环保”“黔东南州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等管理平台,推动实现全州水生态环境“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的智能化管理。
构建水环境保护行动体系。建立州、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并向民间延伸,制定《黔东南州河长职责及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黔东南州全面推行河长制州级会议制度》等制度文件,探索“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等依法治水模式,河湖保护从“平面”转向“多维”,实现了河湖违法陈年积案全面清零。全州共设立四级河长3835人,并招募2168名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和聘请4662名河湖保洁员,完成全州983条河流的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累计划定12464公里。2022年以来,完成河湖“四乱”问题整治206个、河道综合治理长度23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29.27平方公里。
做好“水文章” 念好“山字经”
有着“矿泉河”及“矿泉水上漂”美誉的杉木河两岸,奇峰秀美,溪水清澈碧透,水底鹅卵石铺垫,水里鱼虾成群,水面白鹭飞翔。
家住施秉县杉木河路的居民王晓佳说:“现在还能保持这么好的环境,真不容易,每天吃过晚饭,我都会和家人来到河边散步。”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施秉县建立了“双河长”保护体系。杉木河设有县级河长2人、乡级河长8人、村级河长6人,沿河河长制公示牌设置规范,明示了河长姓名、联系电话等并及时更新有关信息,畅通监督举报电话。
施秉云台山。 田洪毅 摄
施秉县依托杉木河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与内涵丰厚的历史文化,投资3.6亿元对杉木河进行全方位打造,对杉木河白沙井景区进行全面整治,包括景区内餐饮业油烟和污水全部接入县城污水管网,对河道及沿岸进行清理,确保河道不出现缩窄、截弯取直、渠化硬化情况。
同时,施秉县还坚持源头护水、系统治水、制度管水,依托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围绕“城景一体化”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化发展。依托杉木河生态资源优势,在以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规划建设杉木河(白沙井)夜漂景区,在杉木河白沙井内建设玻璃悬廊、七彩沙滩、夜间浪漫灯光秀、大冲刺、水滑道、虚拟动物乐园、百米瀑布、越野山地车、夜间漂流等旅游业态。
2022年4月28日开业以来,杉木河(白沙井)夜漂景区共接待游客56.44万余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477.77万元,打响了“养生云台山、玩水杉木河”品牌,真正做到水环境“颜值”与水经济“产值”双提升。
此外,施秉县在做好“水文章”的同时,还念好“山字经”。据介绍,施秉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健全保护管理体系,依托贵州师范大学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基础资料数据库,对云台山景区内地质、自然生态环境、大气、水、噪音、土地利用、游客业态、居民人口、灾害巡防进行监测,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支撑,加大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全方位保护,让青山颜值更高、价值更足。
目前,遗产地内共记录高等植物1399种、野生动物293种,其中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94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257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6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1999)69种。
【手记】
持续开展三板溪库区生态环境治理,全面拆除辖区网箱养殖,还清水江一泓碧水;深入抓好历史遗留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黄平县落裙坡片区麦巴铝土矿山重新披上“绿装”;分步推进凯里鱼洞河流域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实现“治黄变清”,水质变化趋势向好;台江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园区,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实现翻番……
三穗县坪茶公路。 杨通富 摄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实现跨越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州水环境质量同比大幅提高21.87个百分点,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2022年,全州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三,稳居全省第一,再创历史新高。
一直以来,黔东南州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不断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努力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目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卓檬
编辑 吴运镇
二审 杨正海
三审 熊诚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安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